青藏高原大型地震断裂带的变形机制

Published:February 28, 2024

 

完成单位: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研究所、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力学研究所

主要完成人:李海兵、王 焕、张 蕾、杨少华、孙知明、司家亮、马晓丽、曹 勇、郑 勇、潘家伟、刘栋梁、赵中宝、马绪宣、卢海建、李春锐

成果名称:青藏高原大型地震断裂带的变形机制  

依托项目:

1、 地调项目“青藏高原及周缘区域地质调查”;

2、 科技部青藏高原二次科考项目:“活动断裂与地震灾害”

3 、基金重点项目:“龙门山断裂带中地震破裂传播机制”;

4 、基金重点项目:“鲜水河断裂带的力学与变形机制研究”;

5 、基金重点国际合作项目:“鲜水河断裂带运动学特征的时空变化及地震危险性评估”;

6 、基金面上项目:“龙门山断裂带假玄武玻璃物理-化学性质及其孕震区地震破裂机制”;

7 、基金面上项目:“龙门山假玄武玻璃和伴生碎裂岩形成环境温压研究”。

8 、基金面上项目:“龙门山的逆冲-推覆和隆升:来自于山前飞来峰的年代制约”;

9 、基金面上项目:“龙门山灌县-安县断裂带不同滑移行为环境的岩石磁学研究”

成果简介:

项目聚焦青藏高原逆冲型和走滑型两种不同类型的大型发震断裂(龙门山和鲜水河断裂带),开展地震断裂带变形机制方面的深入研究,取得了以下重要科学发现和新认识:

1、首次发现大地震可在地壳浅部含水断层泥中发生熔融作用, 补充 完善了地震熔融体产生于 约4公里深度以下干 燥环境的传统认识 ,深化了对浅层断层力学过程的认识 ;

2、确定了龙门山映秀-北川断裂带晚三叠世逆冲-左行走滑的大地震活动 ,提出断裂岩的高磁化率各向异性度(P)值是大地震活动的新标志。

3 、 揭示了龙门山汶川-茂县断裂带存在大地震活动和还原性的孕震环境,确定了该断裂带在新生代时期存在三期不同构造变形阶段 ,为认识强震孕育背景提供了科学数据, 提出 了 青藏高原东缘不存在下地壳流机制 的新证据 ;

4、发现强震频发的鲜水河断裂带具有长期蠕滑变形行为,提出深部流体促进弱断层局部强化从而诱发地震的新机制 ,改变了传统观点。 重塑了青藏高原东南缘现今变形特征。 服务支撑了国家重大工程建设。

上述 成果完善了断裂作用理论,提高了对 青藏高原 大型断裂带变形 作用 和强震发生机制的认识 ,为地震危险性评估提供了科学依据 。成果发表在Geology、Journal of Geophysical Research: Solid Earth、Journal of Structural Geology、Tectonophysics、Acta Geologica Sinica - English Edition、岩石学报等刊物上。